腰椎间盘突出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治疗案例篇治疗颈椎病,中医疗法很有效 [复制链接]

1#

现如今,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在长期低头的人群中高发。

这病一旦摊上,治疗起来却不轻松。很多人既害怕打针吃药,更害怕手术治疗,可又不能拖着放任不管,那该怎么办?

中医疗法效果好,是对付颈椎病的高招!

颈椎病是什么?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见于30~60岁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低头久坐,劳伤筋肉;或感受外邪,侵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属“痹证”“颈项痛”范畴。

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以下群体中高发,需要引起重视:

1)办公室工作人员:头颈部长期处于单一姿势位置,致局部负荷过度,损伤局部椎间盘、韧带等。

2)头颈部外伤人员: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造成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外加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甚至引起瘫痪。

3)颈椎结构发育不良人员:先天性小椎管也是发病基础,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4)有以下不良习惯的人员: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低头玩手机,高枕,坐位睡觉,躺在车上睡觉等。

此外,不适当的颈部按摩也可加重颈椎病,甚至导致瘫痪的发生。

颈椎病的病理原因

外因:

一是外伤,急性外伤如跌扑,强力扭伤。二是劳损,长期从事低头工作如刺绣,缝纫,脑力劳动等造成颈部肌肉劳损,韧带关节松弛。

内因:

主要为椎间盘退化,青少年椎间盘含水量较多,膨胀力和活力变大。35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化,腰椎间盘胀力和活动减弱,纤维环退变性破裂,整个椎间盘厚度减少,韧带关节松弛,颈椎稳定破坏,外来作用可造成椎间盘脱出、韧带破裂、磨损,逐渐形成骨赘,压迫、刺激脊髓或神经根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轻者表现为颈项疼痛,向枕部或肩及上肢放射,伴有麻木感。重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等感觉或运动障碍。

日常生活中如出现颈项部疼痛,应警惕颈椎病的发生,这是机体对疾病的预警信号,它想告诉你该让颈椎休息了。颈肩背部不适的时候,大多是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导致的劳损,进而形成筋膜炎,若不在早期加以控制或锻炼,会转为慢性,容易反复发作给颈椎病留下病根。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颈椎病初起阶段,症状轻微,可以加强颈椎锻炼与保养,如果效果不明显,需要马上就医。医生会结合您的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要依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结则散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

其具体治法当根据具体辨证结果来确定。寒湿痹阻型,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痰瘀阻络型,治以健脾祛痰,活血通络,疏经止痛。气血不足型,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脾肾亏虚型,治以健脾益肾,温肾壮元。

治疗颈椎病我们提倡中医中药治疗,既避免了手术的危险,又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

中医有很好的药方、穴位灸或经络疏通的方法来改善及治疗疾病。具体方法,请到太医堂,由医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而定。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包括:推拿、针灸、火罐等。

推拿

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的作用,能有效地解除小关节紊乱对颈部神经及血管的压迫。

针灸

在推拿治疗后进行,可以缓解肌肉筋膜的痉挛,起到镇痛的效果。

火罐

可以去除颈部受到的风寒湿气,促进周围气血运行,辅助推拿和针灸治疗。

最后,也要留意颈椎病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1.长时间伏案工作,尽量起来活动10分钟。

2.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

3.加强颈肩部的肌肉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

4.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保持脊柱的正直。

5.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

6.坐车时不要打瞌睡,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小结

颈椎病三分治疗七分锻炼,日常生活中,应自我注意,时刻预防。当自己颈部发生疼痛难以好转时,应立即就医。

中医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经验丰富,但提医院就诊,在医生参与指导下进行,切不可盲目治疗,以免发生危险。

治疗实例

患者信息:张先生46岁梁溪区患者

患者主诉:肢体麻木、反复头晕头痛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曾多次于外院神经内科住院,查头颅CT无明显异常,诊断为脑供血不足,给与对症治疗,出院后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均无减轻,遂来诊。

症见:头晕,后头、颠顶疼痛较重,颈部僵硬不适,晨起手麻,畏寒肢冷,腰痛,纳可,二便可,寐稍差,舌淡苔白脉弦细。

诊断:颈椎病(颈、血管、神经根混合型)、气虚血瘀证、腰痛、肾阳虚证

治法:养血活血,温阳补肾。

治疗过程:当归补血汤,合血府逐瘀汤,合金匮肾气汤加减,中药汤剂口服每日一剂,颈部按摩手法治疗每周三次,治疗一周头晕头痛明显减轻,坚持治疗三个月头晕头痛,畏寒肢冷,腰痛,基本缓解,后改为颈部按摩每周一次。随访一年,头痛头晕未再发作。

疼痛科专家精选文章 

1.脱发问题多困扰,中医疗法有妙招!

2.卵巢癌中医是如何治疗?

3.肾虚多是后天失养所致,五招助您养好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