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78岁的老人,医院不及时,去世了。大家都在惋惜:若早点送,还能把命保住,可惜晚了。
另一个老人75岁,也是脑梗送医及时,活下来了但偏瘫,康复训练时又摔了两次,然后瘫痪在床5年。
那种更是你想要的?这个问题是我的一个老友问我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昨天去办年货,在街上见到一位几年未见的老友,她说医院半年多了。我们通过视频看到了他父亲,老人的变化让我吃惊,过去那个精神矍铄、爱开玩笑的乐呵呵的老人,现在形容枯槁、奄奄一息,问候了一句,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泣不成声,我和老友相拥而泣。由于疫情,几年没去看望的老人家怎么变成这样?
一年前,医院治疗,体检时发现腹部有一个肿瘤,医院经过家属同意做手术取出肿瘤,切片检查是良性的,大家松一口气。但接着麻烦的事情来了:刀口长时间不能愈合,不断往外渗血水,因为过敏胶布也不能用,所以病人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医院也采取了各种办法,搞得刀口附近的皮肉像烤糊了一样。老友和她的兄弟姐妹看着父亲一日日被病折磨成了现在这样。
本人在年的时候,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做过一次大手术,当时不满50岁,半个月左右刀口才愈合,贴胶布的地方起红疹,护士和医生开始都不认为是过敏,因为用的是防过敏胶布,后来又开始发烧,吃了抗过敏的药才好了。
被病痛缠绕而受尽折磨的日子,笔者深有体会。所以对老友的话笔者感同身受,老友说:“如果当初不开刀,选择保守治疗,也许就不会搞成现在这样。当初腹泻在家吃药治疗,医院检查,不知道有肿瘤这回事,我爸也许现在依然精神饱满。”也许是的。给80多岁的老人开刀,老人还患有糖尿病,应该算是过度治疗了吧。
笔者和老友都已是奔60的老人了,生老病死这个课题就在我们眼前,得了重病怎么办?以何种方式和状态告别这个世界?这是我们常常想的问题,老友说:“我羡慕那些能够整理好自己,从容告别家人,一觉睡去的逝者,这是福报,可遇不可求。我们能做的是:不要过度治疗,必要的时候放弃治疗。”
笔者诧异“放弃治疗?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啊,一般人都接受不了。”老友望着天空严肃的说:“我算是想明白了,人都有一死,或早或晚,活着的时候就高高兴兴地珍惜当下,不亏欠他人也不亏欠自己。哪一天得了病,能治好的,积极配合治疗,治不好的,放弃治疗。活到70岁以上不再接受大手术。得了重病,抢救回来不能自理的就不要抢救了。花费很多钱也治不好的病就不治了,没有必要浪费社会资源,又拖累孩子们。”
老友的观点对我算是振聋发聩的,朋友们你们认同她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