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都认为怀孕和分娩是最痛苦的,但殊不知生产过后才是噩梦的开始。据数据统计,至少有90%的妈妈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疼,轻的会疼1至2个月,而长的会疼到1至2年。
在孕晚期的时候,由于钙质不断的流失和胎儿的不断长大,子宫也会随之变大,所以妈妈们的重心会往后移,从而增大了脊椎和腰部的压力,对盆腔神经和血管造成高强度挤压,所以很容易产生腰酸背痛的现象。
如果妈妈们想躲过这一劫,这几件事情一定不要做。
一、不要长期卧床
在老一辈的坐月子观念里,产后都是不能下地走动的,需要足足在床上躺够42天,特别是对于在冬天坐月子的妈妈们,更加是不愿意离开温暖的被窝。
但是由于长时间的静卧,会让孕期松弛的骨盆和腰部肌肉得不到正常的锻炼恢复,自然而然,慢慢的就会产生腰疼的症状。
二、不要产后立马穿上收腹带
商家打着能够减脂、瘦身的幌子忽悠妈妈们买收腹带,但是如果在产后立刻穿上束腰带,会引起腰部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也会引发腰痛。
而且在月子期间使用收腹带会,阻碍血液流通,抑制子宫的复旧,等到拿下收腹带的时候,内脏就会出现下垂的情况。(剖宫产前期除外)
三、月子期间贪凉
刚分娩完的产妇,身体是很虚弱的,身体的免疫力也是大不如前,所以医生都会在此嘱咐,产后一定要注重保暖,虽然现在不提倡捂月子,但是并不是一味的贪图凉快!
不管是顺产还是剖宫产,每一位妈妈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离,而腹直肌是能够起到保护内脏和防寒作用的,如果在产后妈妈们不注意保暖,寒风就很容易侵入体内,时间一长,腰痛就随之而来了。
四、过早穿高跟鞋
现在很多90后都已经为人母,为了追求时尚,还没等到出月子就开始穿高跟鞋,高跟鞋很容易加重腰肌负担,从而使腰肌受损,高跟鞋可以说是损害腰部健康的罪魁祸首了。
五、错误的喂奶姿势
长时间保持错误的喂奶姿势,也会造成腰肌劳损,喂奶的时候,宝妈们可能因为比较累,所以不愿意坐起来,还会一直低着头看宝宝吮吸,长时间的扭曲状态会让自己的腰部肌肉变得无力,从而出现产后腰疼。
怎样预防和改善产后出现的腰部受损呢?
一、及时进行产后修复
长时间对器官和组织的压迫,韧带和肌肉已经松弛、骨盆扩张和歪斜都会影响到腰椎,从而导致产后腰痛。所以妈妈们最好是抓住产后半年的恢复*金期,在专业产后恢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产后康复训练,修复受损的器官和组织,恢复正常的器官组织功能。
二、补钙
在月子期间,妈妈们要注意钙质的吸收,可以多吃鸡蛋,牛奶等食物,不仅仅能够让宝宝补充到足够的钙质,促进宝宝的骨骼发育,也能够预防自身的骨质问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多晒晒太阳,也能够促进钙质的吸收。
三、减少操劳
在月子期间,妈妈们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这个时候要多注意休息,像扫地拖地,擦擦桌子等这些需要长时间弯腰或者蹲下的家务,尽量少做,或者不要做,以免操劳过度,引发腰肌劳损。
四、避免受凉
产褥期间受凉是大忌,一定要注意保暖,洗头洗澡要及时擦干,空调最好保持在26摄氏度左右,要重点护住腰腹部,在产后50天内避免碰凉水。
五、保持正确的喂奶姿势
在喂奶的时候,妈妈问问,最好是坐起来,保持身体直立,不要前倾,也不要后仰。如果感到累的话,可以在腰后面靠一个枕头,喂奶时要两边乳房都喂到,要记住喂奶后要及时排空乳房。
六、产后不要睡太软的床
长期睡在柔软的床上,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会增大,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产后妈妈因为骨盆松弛,更加要注意睡觉的姿势,侧躺的时候,腿中间最好夹一个薄的垫子来,防止骨盆,扩张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