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关爱老人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快跟着小编看一看
可以从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敬老爱老助老吧~
营养膳食
老年人应遵循怎样的膳食原则
合理膳食是指膳食中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与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饮食要多样化
吃多种多样的食物才能起到食物营养素互补的作用,达到全面营养的目的。不要因为牙齿不好而减少或拒绝进食蔬菜或水果,可以把蔬菜切细、煮软,水果切细,这样容易咀嚼和消化。
主食中包括一定量的粗粮、杂粮
包括全麦面、玉米、小米、荞麦、燕麦等,比精粮含有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每天饮用牛奶或食用奶制品
牛奶及其制品是钙的最好食物来源,摄入充足的奶类制品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豆浆的含钙量远不及牛奶,因此,不能以豆浆代替牛奶。
适量食用动物性食品
禽肉和鱼类脂肪含量较低,较易消化,适于老年人食用。
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和水果是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重要来源。大量的膳食纤维可预防老年便秘;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对老年男性常见的前列腺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饮食清淡、少盐
选择用油少的烹调方式,如蒸、煮、炖、焯,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导致肥胖。少用各种含钠高的调料,避免摄入钠过多而引起高血压。
运动健康
老年人健身锻炼应遵循的原则
老年人身体的各系统器官功能有所降低,身体素质全面下降,容易疲劳,运动后恢复较慢。因此老年人进行锻炼时必须更好地遵循循序渐进、系统性及个别对待等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量
运动负荷是否合适,应以自己的感觉为准。如果锻炼后睡眠正常、食欲良好、情绪愉快,说明运动量基本合适。运动时,有些微喘,但不至于累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也不会轻松到能唱歌,就是比较适宜的强度。运动后测一下心率,应达到“-年龄”的标准。
选好运动时间
运动最好安排在饭前或饭后40至60分钟进行,每次不超过一小时,每周坚持4次以上,最好选在能晒到太阳又不会很热的时段。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尽量避免晨练,以免诱发不良后果。
运动前做好热身
运动前可通过原地踏步、抬膝为腿部热身;转身、举臂绕圈可为胸部和肩部热身。热身运动要持续5至10分钟才有效。扭脖子、扭腰不是科学的热身方式,可能扭伤颈部、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等。
运动方式多样化
老人们要尽量选择多种运动方式,比如周一去游泳、周二骑单车、周三跳广场舞等,合理安排。
量力而“动”
对65岁以上、平时身体素质不太好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散步能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最好走1公里以上,保持每分钟90至步的速度。严重心脏病患者可在家做些肌肉训练,比如身体直立,单手扶在椅背或墙上,脚后跟抬起、放下,重复30至50次,每天做3至4组。专家特别提醒,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是我国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爬山、太极拳、快跑等运动都会导致雪上加霜,这部分老人最好选择游泳。
心理健康
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广大老年人的幸福安康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下期我们将从
疾病防控、养生保健、疫情常态化防控
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