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腰腿痛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造成的。从流行趋势来看其发病率的人口比率和绝对数值均呈上升趋势。此病的发病率上升,与生活环境、生活和工作习惯息息相关,长期的不良坐姿、用腰习惯是此发病的主因。那么当腰椎间盘突出时会有那些症状,我们如何去做预防和康复呢?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状径大小、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和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症状可以相差悬殊。因此,对本病症状的认识与判定,必须全面了解,常人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与康复训练。现就本病常见的症状概述如下: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有此症状,包括椎体型者在内。
(2)下肢放射痛:80%以上病例出现此症,其中后型者可达95%以上。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则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
(3)肢体麻木:多与前者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
(4)肢体冷感: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冷、发凉。
(5)间歇性跛行:其产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与腰椎椎管狭窄者相似。
(6)肌肉麻痹:因腰椎间盘突(脱)出症造成瘫痪者十分罕见,而多系因根性受损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轻者肌力减弱,重者该肌失去功能。
(7)马尾神经症状:临床上少见,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当腰2、3、4神经根受累时,则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
(9)患肢皮温较低:与肢体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性血管收缩。或是由于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发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降低,尤以足趾为著。
(10)其他:视受压脊神经根的部位与受压程度、邻近组织的受累范围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现某些少见的症状,如肢体多汗、肿胀、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种症状。
(1)一般体征:主要指腰部与脊柱体征,属本病共性表现,包括:①步态:患者可出现跛行、一手扶腰或患足怕负重及呈跳跃式步态等。②腰椎曲度改变;③脊柱侧凸;④压痛及叩痛;⑤腰部活动范围会有受限;⑥下肢肌力及肌萎缩;⑦感觉障碍;⑧反射改变。
(2)特殊体征:则需要通过各种特殊检查所获得征象。
现代都市生活,工作压力大,人们运动量少,致使腰背部肌肉松弛,轻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10节腰椎康复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后期和病程较长的患者都非常有效。
假如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期进行练习,采用适应性牵拉活动和放松活动来解除腰部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就可以促进炎症消除和防止神经根粘连;假如是在后期,则可以进行增加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以矫正腰部不良姿态,增加腰椎的稳定性,预防复发。
对于病程较长,患侧下肢有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腰背肌力量有减弱或两侧不平衡的患者,也可通过这10节操来改善这些症状。
第一节:伸腿运动。仰卧位,双下肢交替屈膝上抬,尽量贴近下腹部,重复10~20次。
第二节:挺腰运动。仰卧位,屈双膝,两手握拳,屈双手置于体侧,腰臀部尽量上抬,挺胸,缓慢进行10~20次。
第三节:后伸运动。俯卧位,两臂及两腿自然伸直,双下肢交替向上尽力抬起,各重复10~20次。
第四节:船行运动。俯卧位,两肘屈曲,两手交叉置于腰后,双下肢有节奏地用力向后抬起、放下,同时挺胸抬头,重复10~20次。
第五节:俯卧撑。俯卧位,两肘屈曲,两手置于胸前按床,两腿自然伸直,两肘伸直撑起,同时全身向上抬起,挺胸抬头,重复10~20次。
第一节:颠脚运动。竖立位,双脚并拢,脚跟有节奏地抬离地面,然后放下,如此交替进行,持续1~2分钟。
第二节:踢腿运动。双手叉腰或一手扶物,双下肢有节奏地交替尽力向前踢,后伸。各持续10~20次。
第三节:伸展运动。双手扶物,双下肢交替后伸,脚尖着地,尽力向后伸展腰部。各持续10~20次。
第四节:转腰运动。自然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上肢肘关节屈曲平伸,借双上肢有节奏地左右运动,带动腰部转动。持续1~2分钟。
第五节:悬挂运动。两手抓住单杠或门框,两脚悬空,腰部放松或作收腹、挺腹运动,尽量坚持,但不要勉强。
来源:网络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