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内翻,俗称“O型腿”、“弓形腿”、“罗圈腿”、“箩筐腿”,指的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故此称为“膝内翻”。
膝内翻并不是以内翻所成角的指向而命名的,而是以小腿胫骨的翻转方向命名的。
膝内翻,其膝关节成角是指向外侧的,因此经常会被误称为膝外翻。
膝内翻的成因
缺钙和遗传,是膝内翻形成的两个基础;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走姿、站姿及坐姿。
走路外八字脚、稍息姿势站立、长期穿高跟鞋、盘坐、跪坐等等,会给膝关节向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牵拉膝关节外侧副韧带,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松弛。
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内外侧角度的稳定结构。当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情况下,内侧副韧带偏大的力量,就会牵拉小腿胫骨向内侧旋转,形成膝内翻,即O型腿。
膝内翻的人,平时站立和走路时,都是腿外侧肌肉用力,内侧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不匀称,往往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形成的腿部肌肉轮廓线就是弯曲的,给人的感觉就是骨头弯曲了。
膝内翻的鉴别
双足跟、双足掌并拢,放松双腿直立,如两膝存在距离,就说明是有膝内翻。
一般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两个指标,判断膝内翻的轻重程度。
所谓常态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双腿和膝关节放松时,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主动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腿部和膝关节向内用力并拢,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的大小,膝内翻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为0的属Ⅰ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大于0的属Ⅱ度;
常态膝距在3-5厘米间的为Ⅲ度;
常态膝距大于5厘米的属Ⅳ度。
在镜子面前自然站好,观察自己的双脚:
两腿的脚尖、脚踝和脚跟并拢时,膝盖碰不到。
两腿的脚尖、脚踝和脚跟并拢时,即使膝盖能碰到,大腿却并不拢。
两腿的脚尖、脚踝并拢时,脚跟却碰不到。
经常穿的鞋子只有外侧磨损严重。
大腿骨比骨盆更在身体外侧。
符合上述任何一条,都可能是膝内翻。可至骨科门诊作进一步的确认。
膝内翻的影响
正常的膝关节,压力是平均分布在关节面上的;而膝内翻的人,由于膝关节内翻,身体重量就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关节面上。
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力,会导致膝关节内侧软骨面磨损、胫骨平台塌陷、继发骨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等问题,影响日常活动。
膝内翻对患者的影响有:
由于膝关节内翻,身体重量就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关节面上。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力,会导致膝关节内侧软骨面磨损,胫骨平台塌陷,继发骨性关节炎。到年龄大了,就容易出现关节痛,影响到正常的行走活动。
由于膝关节底部向外突起,原本到膝关节应该内收的弧线消失,甚至反而向外扩,使得腿部的自然弧线被破坏,不仅影响体态,看上去还显得腿短。
膝内翻的人,平时站立和走路时,都是腿外侧肌肉用力,内侧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发育不匀称,往往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形成的腿部肌肉轮廓线是弯曲的,产生骨头弯曲的错觉。
由于身体重量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在行走时容易摇摆,形成鸭子步,步态难看。
由于腿内侧肌肉少,会导致双腿间的缝隙别大。外侧肌肉多,就显得胯宽。导致下肢臃肿,体型上下不协调,下半身还很难成功减肥。
膝内翻不仅影响体态,还能影响健康。宜及时矫正,避免发展加重。
膝内翻矫正训练
下面就跟着教练,学几个日常在家就能做的矫正训练动作吧!
第一式:深蹲
第二式:收膝下蹲
第三式:大腿外侧拉伸
第四式:跪姿卷腹
以上四式,依序进行,20下为一组,每次训练做4组。
第五式:静力夹枕
静力夹枕每次保持分钟为一组,每次训练做5组。
这套动作能助您拉伸骨骼形态、加强大腿内侧的肌肉。
—THEEND—
?版权声明:
、文源:网络编校/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