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其中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0%~95%,易发于20--50岁年龄段之间,少年儿童极少发病,典型的髓核突出症不发生于老年人。其主因是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退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现在患腰椎间盘突出的人群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在症状轻微的时候没有引起重视任其发展,结果越拖越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还存在致瘫的风险。好多患者四处求医,采取各种方法治疗仍收到不到理想效果,其中不少人还走了许多弯路。
主要临床症状:
1.腰部疼痛:腰痛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但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患者一定会发生腰痛。还有一些患者先出现腰痛,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同时腰痛自行减轻或消失,来就诊时仅主诉腿痛。痛多为刺痛,常伴有腿脚麻木、酸胀的感觉。
2.下肢放射痛:腰腿痛在外伤、劳累和受寒后容易发作,每次时间约2~3周,可以逐渐缓解。在发作时如卧床休息,疼痛往往减轻。从事重体力劳动尤其是反复弯腰活动者发生腰腿痛几率高。还有缺乏锻炼的人,腰背部肌力差,即使偶尔弯腰抬重物或腰部扭伤,也易诱发腰腿痛。任何使腹压增加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大笑、喷嚏、抬举重物、慢性咳嗽等,都容易诱发腰腿痛,或使已发生的腰腿痛加重。
3.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的前屈后伸活动与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密切相关。如纤维环未完全破裂,腰椎取前屈位置,后伸受限。原因在于腰椎前屈时,椎板间的*韧带紧张,增加了椎管容积和椎间隙后方空间,相应的后纵韧带紧张度增加使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从而减轻了神经根压迫的症状。
4.脊柱侧凸: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减轻疼痛所采取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表现是腰椎在向左侧或右侧弯曲,在背部触摸正中位置的棘突可以发现棘突偏歪,但这并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有体征,约50%的正常人也有脊柱棘突偏歪。
5.间歇性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跛行多为间歇性,即行走一段距离路程后出现下肢疼痛,无力,弯腰或蹲下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仍能继续行走。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缓慢加重,出现上述症状之前的站立时间或者行走距离逐渐缩短行走距离越短,病情越重。
6.感觉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中,有一部分不会出现下肢的疼痛,而仅出现肢体的麻木感,这多数是因为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大腿外侧是常见的麻木区域,当穿衣裤接触时可以有烧灼感,长时间站立可加重麻木感。大腿外侧感觉障碍的原因多为纤维环膨出或关节退变,而并非由于椎间盘突出。
“武氏正骨疗法”是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与祖传绝技相结合,总结升华出的系统性诊疗方法,不只是中医正骨方面成就突出,而且在诊治颈肩腰腿疼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针对每位患者不同阶段、不同的症状特点,都有独特的综合医治方案,不手术、不开刀、风险低、痛苦小,而且见效快,临床治愈率突出,稳定性高,并有效解决了愈后复发的难题。
院址:高平市原村乡陈庄村
(晋丰公司斜对面)
-(门诊部)
-(住院部)
邮箱:wszgyayy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然病程
大部分证据表明突出的椎间盘随时间推移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患者临床功能得到改善,但多见于非包容性椎间盘突出;也有相关证据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改善与突出椎间盘的体积、椎间盘退变的变化无关,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2级)。0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症状:
1.放射性神经根性痛(1级);2.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肌肉无力和/或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1级);3.可伴有急/慢性腰背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或代偿性侧凸(1级);4.儿童及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表现为腘绳肌紧张(3级);5.马尾综合征(1级)。
体征:
1.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1级);2.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主要包括股神经牵拉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对侧直腿抬高试验、Lasègue征和对侧Lasègue征(1级);3.腰椎局部压痛,腰部活动受限,椎旁肌紧张或痉挛(1级);4.马尾综合征可出现会阴部感觉障碍,肛门括约肌无力及松弛(1级)。X线无直接诊断意义,不能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3级)。CT较X线片可以更好地观察骨性结构,但对神经、椎间盘等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较难分辨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1级)。MRI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1级)。区域定位可反映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椎间盘突出的精确定位诊断,为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的实施提供参考(2级)。对体内有特殊金属内植物(如心脏起搏器)无法行MR检查的患者,可行脊髓造影、CT脊髓造影间接观察神经受压。脊髓造影、CT脊髓造影对有腰椎手术史的患者更有优势。在诊断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体征与影像学不符合的病例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术前计划制定时,可行椎间盘造影、CT椎间盘造影辅助诊断和手术策略制订(2级)。选择性神经根造影、神经根阻滞可用于诊断及治疗的目的(2级)。神经电生理检查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在影像学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神经根损害的存在(2级)。诊断标准
患者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且影像学与神经定位相符,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级)。
0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保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性的自然病程,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症状均能得到改善(1级)。对无显著神经损害的病例,一般推荐保守治疗的时间为6~12周(1级)。疼痛严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且在症状缓解后鼓励其尽早恢复适度的正常活动,同时需注意日常活动姿势,避免扭转、屈曲及过量负重(1级)。NSAID可缓解慢性腰痛并改善功能状态,但对坐骨神经痛的改善效果并不明确(2级)。阿片类止痛药:在减轻腰痛方面短期有益。在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方面,阿片类药物的效果仍不明确(2级)。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可短期缓解疼痛,不推荐长期使用(2级)。肌肉松弛剂:可用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腰痛患者的药物治疗(2级)。
抗抑郁药对慢性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有一定疗效(2级)。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麻醉镇静药、抗癫痫药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2级)。运动疗法可在短期内缓解坐骨神经痛,但疼痛减轻幅度较小,长期随访患者在减轻疼痛或残疾方面没有明显获益(2级)。硬膜外类固醇激素注射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2级)。牵引治疗应在康复科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大重量、长时间牵引(2级)。手法治疗可改善腰背部疼痛和功能状态(2级)。热敷、针灸、按摩、中药等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均有一定的效果(2级)。手术治疗
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通常能更快及更大程度地改善症状,但手术不能改善患者恢复工作的比例(1级)。手术适应证:
(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6~12周,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反复发作;
(2)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剧烈,或患者处于强迫体位,影响工作或生活;
(3)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
后路腰椎突出椎间盘组织摘除术应遵循椎板有限切除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手术中短期疗效优良率在90%左右,长期随访(>10年)的优良率为60%~80%(1级)。对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患者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术也是一种选择(3级)。经皮穿刺介入手术对椎间盘内压增高型的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疗效,不适用于游离或明显移位的椎间盘突出,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2级)。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包括通道辅助下的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有效方式(1级)。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开放手术相当,在住院天数、出血量、早期恢复工作等方面优于开放手术,可作为开放手术的替代方案(1级)。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与开放手术、显微或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效果相同,而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更加微创化,创伤更小、恢复更快(1级)。腰椎融合术不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手术方案,但以下情况可选择腰椎融合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明显的慢性轴性腰背痛;巨大椎间盘突出、腰椎不稳;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尤其是合并畸形、腰椎不稳或慢性腰背痛的情况(2级)。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主要用于腰椎椎间盘源性腰痛,包括包容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3级)。手术疗效评估常用的手术疗效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ODI指数及SF?36等(2级)。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吸烟、高龄、肥胖、糖尿病、抑郁症、术前肌力减退甚至完全性神经功能损伤、术前病程大于3~6个月、合并下肢骨关节病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2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