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科学技术与全民健康韩启德院士中
TUhjnbcbe - 2021/3/17 16:00:00
治疗白癜风的土方 http://m.39.net/pf/a_5945933.html

九三正见

科学技术与全民健康

韩启德

正见

11月21日下午,韩启德院士出席北航大讲堂暨“九三正见”科学文化活动,作题为“科学技术与全民健康”的讲座。

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原主委马大龙教授致辞。

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九三学社海淀区委员会、各界社员代表,以及北航师生余人现场聆听。

活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院士主持,校*委副书记程波等参加活动。

九三正见

科学技术与全民健康

韩启德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医学部主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十一届至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

公共卫生状况的好转,饮食营养的改善,与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相比,到底哪个因素对降低结核病死亡率的作用更大呢?

九三正见

影响全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第一个问题,现阶段医疗技术发展对全民健康的贡献相当有限。

这个图比较各种医疗服务与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些医疗预防措施,比如子宫颈感染和癌症的筛检,每年做一次和三年做一次相比,人均期望寿命几乎没有差异;做乳腺癌的筛检和不筛检相比,对人均期望寿命的影响也非常小;对于高脂血症人群,控制胆固醇和不控制相比,对人均期望寿命的影响稍大了一些,但是也不到2%;收缩压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患者,和血压在正常范围里的人相比,期望寿命也只不过差3岁左右;是否采取血糖控制,对糖尿病患者人均期望寿命的影响,也不过相差4年。

但是高水平收入和低水平收入人群之间以及不吸烟与吸烟30年的人均期望寿命相差5-6岁,接受过高等教育与高中以下学历者的人均期望寿命相差12年,而费城某个富人社区与某个穷人社区的人均期望寿命相差高达20年。

由此看来,医疗服务对整体的健康的影响,远远不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英国年间结核病死亡率与医学有重大突破关系

另一个例子,被英国人称为“白色瘟疫”的结核病,曾经在西方国家肆虐,也是我国解放前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

在19世纪后期,科赫发现了结核菌,随后链霉素等特效药也被发明并广泛应用。

那么,公共卫生状况的好转,饮食营养的改善,与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相比,到底哪个因素对降低结核病死亡率的作用更大呢?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发现结核菌及其特效药之前,英国社会的结核病死亡率一直在下降。也可见社会因素可能比这些所谓伟大医学发现的作用要大得多。

英国医学杂志

这是英国医学杂志年一篇论文中比较近年来各项医药卫生发明对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位列第一位的是卫生。

卫生包括了营养、饮水、粪便污水处理、居住条件、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等等,这些因素远远超过抗生素、疫苗等等有里程碑式的医学发明和应用。

总之,科学技术,特别是医学技术的发现对促进人类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但是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上,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医学技术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提供上,全民健康水平更加取决于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

影响全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九三正见

我讲的第二个大问题,

是要把握医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图|生命班车

把握医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如果把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旅途,比作坐上生命班车的旅程。

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就搭上了班车,在人生道路上浏览风景体验生活,每个人又有不同的下车站点,也就是死亡时间,这是正常的。

在生命旅程中,行驶于风景如画的河边,有些人禁不住诱惑,下车到河边游玩,这意味着将接触到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爱吃甜食、不运动、抽烟,等等,但若长此以往,很可能不小心掉落河里,也就是生病了。

本来可以在生命旅途多走一段的人,却因为留恋美景过早下车,甚至掉入河里。

这是做一个比喻。

我们怎么把控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呢?

我认为应该首先保证为车上大多数乘客服务,也就是基本医疗。

基本医疗应该是广泛覆盖的,但现在恰恰没有把重点放在上面。

比如生命旅程的开始,对孕产妇的保护、围产期保健做得很差。

当然我们多年来也在不断的进步,尤其在大城市进步非常快,但是大家看看周围,医院怀孕建档有多难,就能体会到这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做得很不理想。

科学证明孕产妇补充叶酸,对于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很有好处,补铁对孕产妇和后代的健康非常有好处,但是我们下了多少功夫呢?

北医上世纪花了十几年和美国CDC合作,确定了妇女怀孕后服用3个月叶酸能大大减少出生婴儿的先天性脊髓脊柱裂,当时卫生部也下文件推广孕妇补充叶酸,但到现在推广情况很不好,因为不在这方面下功夫。

现在生孩子可以做到无痛分娩了,但是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无痛分娩占比仅有百分之十几。

为什么?投入不足,麻醉医生培训不够。其实不需要麻醉医生,无痛分娩采用的是一种很安全的“鞍麻”,助产士经过培训就可以操作,能够把生产的十级疼痛降到基本无痛。

然而我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前我学医时认为这是个别发生的病症,但现在发现,以往被称为痛经的症状,其实往往是内膜异位症,甚至达到了成年女性的百分之十,但是也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其他问题,比如急剧增加的产后抑郁症、比例居高不下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等,我们下的功夫都很不够。

人生的旅程再往后,就到了婴幼儿和儿童保健阶段。在婴幼儿、儿童营养方面,奶粉问题已经解决得不错,但食物过敏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各种各样过敏的孩子越来越多。

同时我国青少年的近视比例越来越高,对这些问题我们真正下了多少功夫呢?

人生全程受到传染病威胁。建国以来,我们传染病防治的成果丰硕,但由于慢病危险提高了以后,传染病方面的投入逐渐减少。这次新冠疫情来了,大家才发现我们在传染病防治上的公共卫生投入太少了,人才严重不足。

精神疾患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的疾病负担。

儿童得了自闭症,全家长期不得安逸。高校为防止学生抑郁症自杀要花费多少学生干部的工作,我想一些校长是有体会的。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痴呆症病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有治疗办法,照护服务也跟不上。

此外还有灾难性救护、职业病防治等等,都是我们应该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学技术与全民健康韩启德院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