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ldquo冬病夏治rdquo
TUhjnbcbe - 2021/8/17 22:02:00
“春夏养阳”肠胃灸

自我科开科以来,秉承为患者提供高质量诊疗水平的服务宗旨,促进肛肠科专科特色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我科现已开展艾灸,督灸等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获得众多患者的好评。

艾灸,简称灸疗或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的作用

1、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

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在经脉中流动,完全靠“气”的推送,因此气行血才能畅。可是,很多原因都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例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说明寒热对气血运行有影响。气寒血涩,血液运行缓慢容易凝结而生病,对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温经散寒,保持血液运行正常。艾灸法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十分有效。

2、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人体各部分都分布着经络,经络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是联接内外,调节肌体正常运行的关键。因为“六淫”的侵袭,人体局部容易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或一系列功能障碍。艾灸相应的穴位,就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功能的作用,起到增强人体抗病的作用。

3、扶阳固脱,挽救垂危

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人的寿命也跟阳气是否健旺有关。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至元气虚陷,脉微欲脱,这时就可用艾灸法救治。出现呕吐、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危重病患,用大艾炷灸关元、神阙等穴可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起到最好的作用。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都可用艾灸法治疗。

4、升阳举陷,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阳气虚弱不固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崩漏、久泄久痢、滑胎等症,《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因此气虚下陷,脏器下垂等症可用艾灸疗法。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惟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艾灸不仅可以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还可治疗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等症,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

5、拔*泄热,调节机体功能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艾灸主要治疗寒证,不少医家都提出热证禁灸,但也有一些医家赞同热证用艾灸,如《*帝内经》里提到用艾灸治疗痈疽,唐代《千金要方》里指出艾灸法有宣泄脏腑实热的作用,如“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等。《医学入门》阐明热证用灸的机制是“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因此,艾灸法只要使用得当,能散寒,对机体有调节的作用。

6、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

中医学一直非常重视预防疾病,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等思想,艾灸在治疗疾病之外,就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是传统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民间俗话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意思是艾灸足三里穴可起到健身的作用。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气不能着人”,可见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人体就健康;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为人之根本,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艾灸可使精血充足,从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哪些人可以艾灸?

1、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5、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

6、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证,如脚气冲心、肝阳上升之证可灸涌泉治之。

7、防病保健。灸法可以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无病自灸,可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长寿不衰。现代临床发现,常灸足三里、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禁忌人群

一般空腹、过劳、过饱、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艾灸。不宜在风雨雷电、奇寒盛暑、大汗淋漓、妇女经期之际施灸(治大出血例外)。

督灸直接针对人体督脉以热力推药的方式,实现靶向治疗,超强的透皮吸收力充分发挥药物对经络、腧穴、骨骼神经的镇痛及综合施治作用,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

督灸的功效

督脉是“阳脉之海”,可以统人体一身之阳气,管理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督脉两侧有心腧、肺腧、脾腧、胃腧、肝腧、肾腧等与五脏六腑相关的重要穴位。督灸发挥的是督脉、中药粉、生姜和艾灸这四个因素的综合协调作用,直达病所,充分发挥益肾通督、温肾壮阳、穿骨透肌、拔*散结、行气破瘀、通痹止痛的功效,并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督灸可用于胃疼、泄泻、手脚冰凉、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反复感冒,可用于预防疾病和亚健康。

一、养生保健灸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身体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状态。

腹泻、完谷不化。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古人对此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是煮饭的锅子,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用的火,没有“火”,米就无法煮成“饭”。所以当阳气不足时,则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适用于素体阳虚,容易感冒,鼻炎咽炎,后背僵硬,或疼痛不适,或小腹冰凉,或容易腹泻,大便不成形,怕冷怕风,容易疲劳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身体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状态。

二、暖宫养颜灸

主要适用于保护女性宫腔环境,改善子宫内膜血流,调节子宫内膜受容性,改善卵巢血流,延缓衰老。对小腹冰凉,痛经,月经少,盆腔炎,输卵管疾病,腰酸背痛,疗效确切。

三、脾胃调理灸

调理亚健康。舌淡而胖,或有齿痕。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胖大舌,是阳虚的典型舌像。

四、保健美容

通过督灸的综合作用激发协调诸经、平衡阴阳、调整虚实等功效,达到保健、美容作用。治疗:适用于缓解因风寒、邪湿所致的颈、肩、腰、腿等关节疼痛及软组织扭挫伤等所致的疼痛,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骶骨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治疗有独特效果,尤擅治疗由强直性脊柱炎所引起的疼痛。

一年四季都可做艾灸、督灸,我们还有秘制泡脚方,配合三伏天灸效果更加好!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天灸时间表

伏前灸

7月01日(周四)

初伏灸

7月11日(周日)

中伏灸

7月21日(周三)

中伏加强

7月31日(周六)

末伏灸

8月10日(周二)

耳穴压豆具有“宁心安神、健脾开胃、宣肺化痰、止咳。耳穴分布着全身各脏器对应的穴位,1、在耳穴的神门、内分泌压,可以宁心安神,治疗失眠、焦虑不安。2、在胃、脾、交感压,可以健脾开胃,治疗胃脘痛、腹胀、消化不良。3、在耳穴的肺、气管、大肠压,可以宣肺化痰、止咳。本法能够起到持续刺激作用,不定时自行按压,加强刺激量,以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联系-

-

地址;医院住院部5楼

免排队免接触——网上预约挂号、缴费教你轻松搞定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冬病夏治rdquo